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如何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时间:2024-12-02 10:34:04
以下是一些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方法:
一、加强科研与临床的沟通协作
建立合作
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负责协调科研部门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合作。例如,成立临床科研协作办公室,成员包括科研管理人员、临床科室负责人以及医学研究人员。这个办公室定期组织会议,让科研人员了解临床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同时让临床医生熟悉最新的科研进展。
开展联合项目申报,鼓励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申请科研基金。在项目设计阶段,双方充分交流,确保研究课题既具有科学创新性,又紧密围绕临床实际问题,比如针对某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病的新治疗方法的研究。
促进人员交流
安排临床医生到科研实验室进行短期学习或参与部分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科研过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术。例如,让外科医生参与生物材料的实验室研究,了解新型手术缝合材料的研发过程。
科研人员也可以到临床科室进行轮转,观察临床诊疗过程,更好地理解临床需求。比如,医学基础研究人员在肿瘤科病房轮转,了解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对新治疗技术的期望,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
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完善平台建设
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包括技术评估、专利申请、企业合作对接等一系列服务。例如,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为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提供专业服务,帮助科研人员确定成果的技术创新性、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或临床技术。比如,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将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医疗设备原型进行优化和量产,使其能够尽快应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
简化流程和政策支持
政府和医院应简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例如,对于已经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验证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快速审批通道,加快其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速度。
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奖励等。对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成功转化且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科研成果给予资金奖励,激励各方推动成果转化。
三、加强临床医生的科研培训
开展针对性培训
根据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和科研基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培训课程。对于科研基础薄弱的医生,开设基础科研方法课程,如临床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例如,定期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统计学家和临床研究专家授课,讲解如何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
针对有一定科研经验的医生,提供高级科研技能培训,如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等。例如,组织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邀请资深编辑和高影响力期刊的编委分享论文写作技巧和投稿经验。
提供科研指导
为临床医生配备科研导师,这些导师可以是医院内部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也可以是外聘的专家。导师根据医生的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优化以及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例如,一位年轻的内科医生在研究某种罕见病的治疗时,科研导师帮助他梳理研究思路,指导他如何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使他的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四、建立临床应用反馈机制
跟踪临床应用
对于新应用于临床的科研成果,建立长期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收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等数据,全面评估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价值。例如,在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后,定期回访患者,记录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临床应用数据库,将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例如,开发专门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生在使用新的临床技术或药物时,将相关数据实时录入系统,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帮助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及时了解应用情况。
调整科研方向
根据临床应用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和内容。如果临床应用中发现科研成果存在某些不足或问题,科研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研究。例如,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操作不够简便,科研人员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