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三偏症
时间:2024-12-05 11:03:00
“三偏”症的原因
三偏征被认为是由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病变所致。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 PCAI)也可造成三偏症状和体征 ,病例较少。
“三偏”症的诊断
这类疾病发病急骤,以突然间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或突然间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特征。中风“三偏”症是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三症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体征,多见于出血性中风。
(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该束是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例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如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
(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传导痛温党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到神经末梢到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中枢。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是热、冷,还是痛刺激的判断。如内对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痛温觉障碍。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例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
(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三偏”症的鉴别诊断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这类疾病发病急骤,以突然间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或突然间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特征。中风“三偏”症是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三症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体征,多见于出血性中风。
(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该束是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例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如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
(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传导痛温党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到神经末梢到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中枢。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是热、冷,还是痛刺激的判断。如内对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痛温觉障碍。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例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
(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