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医生职称评审困局,如何破?
时间:2025-05-15 15:00:57
在医疗行业的广袤版图中,医生职称评审与人才流动紧密交织,却陷入了制度性困境的泥沼。这一困境犹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医疗领域的活力与发展,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并探寻有效的治理之道。
医生职称评审本应是对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公正考量,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评审标准看似清晰,实则在执行过程中模糊不清。一些地方过于侧重科研成果,导致部分医生将大量精力投身于论文发表、课题申请,而临床实践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那些在病房中日夜坚守、精心救治患者的医生,可能因科研成果不足而在职称评审中受挫,这无疑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得医疗资源的配置出现偏差,真正有临床实力的医生无法获得应有的认可与晋升机会。
人才流动方面,地域限制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凭借优越的科研条件、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着大量优秀人才,而偏远地区则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一位在基层医院兢兢业业的医生,即便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想要流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往往会受到编制、户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单向的人才流动模式,加剧了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落差,使基层医疗的发展陷入停滞,患者也不得不涌向大城市就医,进一步加重了大医院的负担。
从制度根源来看,职称评审与人才流动的制度缺乏系统性的协同。职称评审更多着眼于对个体医生的评价,未能充分考虑人才流动的需求与影响。例如,在不同地区流动的医生,其之前的职称评审结果可能不被新地区完全认可,需要重新经历繁琐的评审流程,这无疑增加了人才流动的成本与风险。而且,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医生的档案、编制等如同绳索,将其牢牢固定在原单位,即使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难以轻易挣脱。
治理这一困境,需要多维度发力。首先,要重塑职称评审标准,建立以临床能力为核心,兼顾科研、教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让医生回归医疗本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积累晋升的资本,使职称真正成为专业能力的背书。其次,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生人才流动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生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各地医疗机构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医生信息,简化流动手续,让医生能够自由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再者,加强区域间的医疗合作,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缩小地区差异,从根源上缓解人才流动的不平衡。
医生职称评审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困境并非不可破解,只要我们精准施策,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度改革,就能激发医疗人才的活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整个医疗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蓬勃发展,为患者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