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职称新规落地!医生薪资大变革解析

时间:2025-05-16 09:24:31

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深化改革,职称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与贡献的重要标尺,其调整与优化一直备受关注。近期,针对医生高级职称薪资结构的新规正式落地,这一变革不仅关乎广大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更是对医疗行业激励机制的一次重要调整。为此,我们特邀医疗管理专家李华(化名),深入剖析此次改革背后的逻辑与深远影响。

李华指出,长期以来,医生高级职称评定往往侧重于科研论文发表、科研项目主持等硬性指标,而相对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软性指标。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导致部分医生为了晋升而偏离主业,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患者健康。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纠正这一偏差,通过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医生回归医疗本质,提升服务质量。

薪资结构作为职称评定的直接反馈,其调整无疑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李华解释道,新规下,医生高级职称的薪资不再单纯依据职称高低,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贡献、工作业绩及岗位责任。这意味着,那些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技术精湛、深受患者好评的医生,将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薪酬回报。同时,对于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突出的医生,也有了更多元化的评价渠道和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各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薪资结构调整并非简单的“加薪”或“减薪”,而是一种结构性优化。李华强调,改革旨在打破“大锅饭”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通过引入绩效工资、岗位津贴、项目奖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使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表现、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等紧密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除了薪资结构的调整,新规还对职称评定流程进行了简化与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增强了评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李华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让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医生脱颖而出。同时,也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医疗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薪资结构调整也不例外。李华提醒,在推进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医护人员的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政策细节,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取得实效。此外,还需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医护人员正确理解改革意图,消除误解与顾虑,形成共识与合力。

医生高级职称薪资结构的调整,是医疗行业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对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认可与尊重,更是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规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医疗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将逐渐成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