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医疗评审政策与患者需求的张力:从制度条款到个体病痛的反思与改进

时间:2025-06-05 16:56:07

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医学评审政策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当冰冷的制度条款遇上鲜活的个体病痛,两者间的冲突不仅关乎效率,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信心。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曾描述,为申请某靶向药的医保报销,需经历长达三周的审批流程,期间需反复提交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和多次专家签字,而患者在此期间只能自费购药或暂停治疗。这种审批流程冗长的困境,暴露出政策执行链条与疾病治疗时效性之间的深刻矛盾。

费用覆盖不足的隐形门槛

现行医保目录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医疗技术发展。例如新型免疫疗法虽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疗效,但因未纳入报销范围,患者需承担每月数万元的自费支出。这种经济压力迫使部分家庭选择放弃治疗或变卖资产,形成"治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更值得关注的是,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压力导致报销比例呈下降趋势,某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支付的检查费用仅能获得30%-50%的报销,与政策宣传的"广泛覆盖"形成鲜明对比。

标准脱离实际的评审逻辑

医学评审中"一刀切"的标准常与个体化医疗需求产生冲突。某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未达指南规定的理想范围,被拒绝开具更先进的持续血糖监测设备,尽管患者证明传统监测方式无法捕捉其夜间低血糖风险。这种机械式评审忽视了患者实际生理特征差异,将统计学标准凌驾于临床现实之上。类似情况在罕见病领域更为突出,当患者病情不符合常规诊疗路径时,往往陷入"无政策可依"的困境。

信息黑箱下的权利失衡

医疗审批流程透明度不足加剧了患者焦虑。调查显示,68%的患者家属不清楚审批进度查询渠道,55%遭遇过材料补交要求不明确的情况。某儿童先心病家庭回忆,手术审批过程中三次被要求补充不同证明材料,却无人说明具体审核标准。这种信息不对称使患者从政策参与者沦为被动等待者,削弱了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患者群体的核心诉求

缩短救命药审批时效、建立动态医保目录更新机制、允许临床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突破指南限制——这些看似具体的要求,本质上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医疗政策从"管理本位"转向"患者本位"。

构建弹性政策的三大路径

首先应建立分级审批通道,对危急重症治疗实行"先执行后审核"的特殊流程,借鉴电子化审批系统将平均处理时间压缩至72小时内。某省试点"肿瘤绿色通道"后,靶向药审批时效提升60%,这一经验值得全国推广。其次需完善医保协商机制,组建由临床专家、患者代表和医保管理者构成的联席会议,每季度评估新疗法入保需求。最后应开发智能辅助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检查结果跨院互认,减少重复审批环节。

患者参与的政策改良试验

荷兰的"患者参与评审委员会"模式值得借鉴,该机制要求所有新药评审必须包含患者体验报告。我国可在DRG付费改革中试点类似制度,收集患者对治疗强度、费用负担的真实反馈,作为政策调整的依据。北京某三甲医院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引入患者偏好评估表,使治疗中止率下降27%,证明患者视角能有效弥补纯技术评审的盲区。

医疗政策的终极目标不应停留在风险管控或成本节约,而应回归"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本质。这需要决策者在评审标准中增加患者生存质量维度,在流程设计中预留临床裁量空间,在效果评估时引入患者满意度指标。只有当政策制定者真正听见病床边的声音,医学评审与患者需求才能从对立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