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医疗机构排班新规引热议:取消双休还是优化服务?

时间:2025-06-11 09:50:11

近期,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医疗机构排班制度发布的最新通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份被简化为“取消双休”的政策文件,在医疗行业内部掀起了关于职业权益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深度讨论。

政策核心:医疗机构排班新规

根据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需执行“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周六上午正常接诊”的排班制度。文件虽未直接提及“取消双休”的表述,但结合当前三甲医院普遍存在的“周末门诊常态化”现象,医护人员普遍认为该政策实质压缩了休息时间。以某三甲医院胸外科为例,原本每月6天的完整休息日将减少至4天,急诊科室的轮休周期更是延长至15天一轮。

法律依据与政策初衷

该政策的法律根基源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特殊行业可调整休息时间”条款,同时响应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社会需求。卫健委在文件中特别强调,新规旨在通过错峰排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特别是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就诊量激增的背景下,延长服务时间可减少工作日患者扎堆现象。数据显示,实行周末门诊后,三级医院工作日单日接诊压力平均下降23%。

现实困境与行业惯例

医疗行业长期存在“隐形996”工作制,约78%的三甲医院医生实际周工时超过60小时。某省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透露:“我们科室实施的是弹性补休制度,但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积存调休天数作废已成常态。”更值得关注的是,68%的医护人员反馈近三年未领取过法定标准的加班补贴,取而代之的是以“奉献积分”形式计入年终考评。

争议焦点:权益保障与执行难题

政策落地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体现在劳动价值认定层面。尽管文件提出“补休与补贴二选一”的补偿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35%的医疗机构将周末值班列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变相形成道德绑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周末诊疗绩效乘数”制度,将周六上午门诊工作量按1.5倍计算绩效,这种经济补偿与职业发展双轨并行的模式,使医护人员自愿参与率提升至82%。

未来方向:平衡服务与人文关怀

从政策设计层面观察,理想状态应实现“三维动态平衡”:其一,建立分级诊疗配套机制,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向社区医疗机构分流;其二,创新智能化排班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各科室接诊波峰;其三,推行强制性带薪休假制度,借鉴航空业疲劳管理系统,对连续工作超48小时的医务人员启动强制休息保护。

该政策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医疗行业管理范式转型——从粗放式人力调度转向精细化资源管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在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同时守住医务人员健康底线,将成为检验医疗体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正如某省级卫健委负责人所言:“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永不熄灯的门诊大厅,更是可持续运转的医疗人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