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职称评审体系下的代际冲突:当老一辈的勋章成为年轻医师的负担

时间:2025-06-12 16:52:50

在当代医疗体系中,一场静默的代际冲突正在发酵。当老一辈医师将职称视为职业尊严的象征时,越来越多的00后医学生却对这套延续数十年的评审体系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这种矛盾不仅关乎制度本身,更折射出两代医务工作者对职业价值认知的根本性差异。

价值观错位:当"奉献信仰"遭遇"生活主义"

老一辈医师普遍将行医置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之上,认为加班、牺牲个人时间是职业常态。然而年轻一代医师更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拒绝将职称晋升作为人生唯一目标。这种差异如同两条平行线——前者将职称视为专业能力的勋章,后者则将其看作可能破坏生活质量的负担。某三甲医院规培生坦言:“连续值完36小时班后,还要熬夜写职称论文,这种‘荣誉’我宁可不要。”

制度性疲惫:繁琐流程消耗职业热情

现行职称评审体系要求医生在临床工作之外,必须完成科研论文、继续教育学分等硬性指标。但年轻医师指出,这些要求与临床能力提升并无直接关联。就像要求短跑运动员必须同时精通跳水,评价标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偏差。更令人沮丧的是,评审过程常出现"行政干预专业"的现象,人事部门而非学术团体掌握着最终决定权,这使得努力成果可能随时被非专业因素否定。

公平性质疑:透明缺失的晋升迷宫

河南医护人员聚集抗议职称评审不公的事件并非孤例。年轻医师普遍反映,评审标准年变动、名额分配不透明、学术成果认定随意等问题,让整个晋升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摸索。一位住院医师的比喻颇为犀利:"我们像在参加没有考纲的考试,而监考老师手里拿的却是随时可能修改的评分表。"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削弱了年轻群体对制度的信任感。

职业倦怠加速器:当压力超过回报

职称压力正在成为压垮年轻医师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完成高强度临床工作的同时,他们被迫进行"学术流水线生产"——为凑够论文数量而进行低质量研究。这种双重负荷导致职业倦怠率显著上升。就像不断被抽打的陀螺,旋转速度越快,稳定性反而越差。数据显示,35岁以下医师中,近六成认为职称压力已影响其诊疗质量,这种异化现象值得警惕。

代际和解的可能路径

矛盾背后实则隐藏着共识——两代医师都渴望获得专业认可。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更符合医疗本质的评价体系:将临床实践能力作为核心指标,弱化形式化论文要求;由专业学会主导评审过程,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使标准与医学发展同步。某医学院副教授的建议颇具启发性:“不妨借鉴飞行员累积飞行小时数的认证方式,用真实诊疗案例代替纸上谈兵。”

这场代际冲突本质是医疗体系转型的阵痛。当年轻医师拒绝为陈旧制度买单时,或许正是重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最佳契机。毕竟,好的制度不应该让救人者先被救赎,而应该让医者仁心与职业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