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基层医疗体系面临系统性考验
时间:2025-06-26 15:57:58
随着抗疫优待政策的逐步退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考验。这场始于应急状态的特殊政策调整,恰似退潮后暴露的礁石,将长期潜藏于医疗体系底层的结构性问题推至台前。
薪酬体系的脆弱性亟待制度性托底
基层医疗机构被喻为健康中国的“毛细血管”,但其薪酬体系长期处于“失血”状态。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的调研显示,基层医护人员收入普遍低于同地区公务员及三甲医院同行,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存在基础工资拖欠现象。这种经济地位的落差在抗疫优待政策加持期间得到暂时缓解,但随着特殊津贴取消,基层医疗系统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待遇悬崖”——既有薪资水平难以维系现有队伍稳定,更遑论吸引新生力量加入。
人才流失危机显现复合型特征
公共卫生机构近五年流失的不仅是普通医护人员,更包括病毒学、传染病学等关键学科带头人。这种“抽芯式流失”导致基层防控重大风险的能力持续弱化,部分县域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已退步至疫情前水平。值得警惕的是,人才流动呈现出“学历越高流失越快”的倒挂现象,某东部省份统计显示,具有硕士学位的公卫人员离职率是本科生的2.3倍,形成基层人才结构的“空心化”困局。
服务压力呈现双重裂变效应
基层医疗机构正承受着服务量与服务难度的双向挤压。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即便在疫情高峰时期,仍有67%的患者首选三甲医院就诊,导致社区医疗资源闲置与大型医院超载并存的畸形格局。这种压力传导至基层,使得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基础公共卫生服务被迫让位,形成“重应急、轻预防”的服务错位。某中部地级市的案例显示,社区医生日均接诊量从疫情前的32人次激增至58人次,但基本公卫服务完成率反而下降18个百分点。
系统性重构的突围路径
破解困局需要多维制度创新:在待遇保障层面,可探索“基础工资+绩效奖励+风险补贴”的复合薪酬模型,建立与工作强度、服务人口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在人才建设方面,应推进“双轨制”培养计划,既强化传染病防控等专业技能培训,又完善职称评定中的实践能力权重;服务模式转型则需打破“医防割裂”的传统格局,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家庭医生与专科医院的实时联动,将分级诊疗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可操作的接诊流程。
这场政策退坡引发的震动,实质是对基层医疗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倒逼。当应急性的政策缓冲垫逐渐抽离,唯有构建起待遇保障、职业发展、服务创新的“三角支撑”,才能避免基层医疗队伍陷入“失血—流失—失效”的恶性循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构,终究要回归到对基层医护工作者专业价值的制度性尊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