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论文发表技巧:论文的供需失衡与价值重构
时间:2025-06-27 16:02:02
学术论文的流通逻辑与菜市场的交易法则存在隐秘的共振。当研究者将宏观经济政策视为待售商品时,政府近年频繁的财政扩张如同菜贩突然增加白菜供应——2022年中央财政赤字率提升至2.8%,相当于在学术货架上堆砌大量“政策效果分析”类论文,导致供需天平倾斜。此时,真正稀缺的并非数据堆砌的宏观综述,而是像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报告》提出的“政策传导效率”这类穿透现象的本质研究。学者若只顾埋头生产标准品,无异于在饱和市场中叫卖同质化青菜。
学术通胀:知识货币的购买力危机
当货币政策中的广义货币M2增速常年高于GDP增长率时,菜市场的茄子价格会脱离实际价值;同理,高校扩招带来的研究者数量激增,使得每年产出的经济论文数量远超学术共同体的真实需求。这种“学术M2”的泛滥直接导致单篇论文引用率持续走低,犹如货币超发引发的购买力稀释。更值得警惕的是“结构性通胀”——部分学者用复杂模型包装常识性结论,正如央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时,过度强调工具本身而忽视其对中小企业的实际传导效果。
标题包装:学术吆喝的艺术重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与“反对筑墙设垒”并置的修辞策略,暗合菜市场招牌上“有机蔬菜”与“限时特价”的组合智慧。在论文标题设计中,“政策调整”是基础品类,“非线性空间关联效应”则相当于给土豆贴上“高原火山岩富硒”标签。但真正成功的包装需如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的“指标设定的合理性”,既要在视觉冲击力与学术严肃性间找到平衡点,又要避免“数字经济赋能”这类被过度使用的营销话术。
期刊档口:知识集市的区位博弈
核心期刊的版面竞争堪比菜市场黄金摊位的租赁权争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动效应研究,放在《经济研究》相当于取得水产区的展示位,能快速吸引政策制定者的目光;而同样的内容置于普通学报,则像新鲜龙虾被摆在市场角落。这种区位差异形成的“引用率剪刀差”,本质上反映的是学术评价体系与政策实践需求的错位——正如央行调节利率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更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传导机制。
政策传导:从文件到田埂的价值链路
真正决定论文生命周期的,是其能否成为连接政策制定与实施落地的“转换器”。当学者讨论积极财政政策时,需像菜贩理解顾客的深层需求——家庭主妇购买的不只是蔬菜,而是全家人的营养均衡。2022年强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论文中应具象化为减税降费与产业补贴的协同效应测算,而非停留在“三驾马车”的笼统论述。那些能清晰描绘政策如何从国务院文件渗透到县域经济的论文,恰似精准预测时令菜价波动的行家,注定在知识市场中持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