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急诊医生的双重困境:临床急救与科研压力的生存悖论
时间:2025-06-11 17:25:59
在医疗体系的齿轮中,急诊科医生如同永不停歇的摆针,每日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也在职业发展的迷宫中寻找出口。当一位急诊主治医师完成夜间第12次心肺复苏,脱下沾满汗渍的白大褂时,他面对的不仅是监护仪上渐趋平稳的心跳曲线,还有职称评审系统中冰冷的核心期刊论文指标。
一、血色黎明下的生存悖论
急诊科室的电子叫号屏永远显示着三位数的等待人数,这与职称评审系统中要求的三区SCI论文数量形成荒诞对照。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急诊主治医师年均接诊量突破6000人次,相当于每天要为16位急危重症患者制定诊疗方案。而患者群体临床复杂性持续攀升,2017年数据显示急诊入院患者较15年前用药种类增加1.8倍,急性医疗问题数量翻番。这种“临床经验指数增长”与“科研产出线性要求”的错位,造就了医学人才培育体系中的奇异断层。
二、制度天平上的砝码失衡
现行评审制度将手术刀与显微镜置于同一度量衡。某省属医院对副主任医师晋升条件的调研揭示:连续五年夜班频率达每周3次以上的急诊医生,科研成果达标率不足28%。当医生在凌晨三点处理第3例复合外伤时,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可能正在邮箱中逐渐冷却。这种时间资源的零和博弈,直接导致年轻医生群体中出现“临床标本化”现象——患者成为论文数据源,而非完整生命个体。
三、双轨撕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高压锅般的工作环境正在改变医疗人才的职业轨迹。北京某教学医院心理科研究显示,每周超过4个夜班的医生群体中,抑郁筛查阳性率高达43%。更严峻的是,当医疗纠纷发生率与论文发表数呈负相关时,评审标准实际上在惩罚那些扎根临床的实干者。这种逆向选择机制,如同在急诊绿色通道上设置学术路障,最终可能导致医疗质量出现“潮汐式波动”——科研周期与临床能力提升曲线难以同步。
四、破局之路的微光初现
部分先行医院开始尝试将抢救成功数转化为科研分值,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参照中国医院协会提出的劳动强度评估模型,有机构开发出“临床能效系数”,将心肺复苏时长、多学科协作频次等238项临床指标量化为评审参数。这种改革如同在沙漠中培育绿洲,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生态,但已显现出制度韧性重构的可能性。
晨光再次漫过急诊科的玻璃门时,那些在学术与临床夹缝中坚守的白色身影仍在奔跑。当评审制度的量杯开始盛接临床实践的活水,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贴在医生胸前的不仅是职称铭牌,更是穿越生死场域的真实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