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


医师职称改革争议:考试能否衡量临床能力?

时间:2025-06-26 15:42:43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推动的医师职称改革中,“以考代评”制度成为争议焦点。这一政策试图通过标准化考试简化评价流程,但其对医生临床能力的衡量是否有效,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质疑。当笔试成绩成为晋升的主要门槛,我们是否正在用“试卷上的完美答案”掩盖“手术台上的真实困境”?

纸上谈兵:考试制度的先天缺陷

医学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理论知识的可考核性与临床经验的不可量化性。现行考试多聚焦于病理机制、药物剂量等标准化内容,却难以模拟真实诊疗中复杂的临床推理过程。例如,面对同一份实验室报告,考试要求选择“最佳选项”,而实际诊疗可能需要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家族史等非标准化因素调整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医生为应付考试机械记忆指南条文,反而丧失了面对罕见病例时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开卷能满分,临床就手抖”的现象,暴露出考试与实战的割裂。

被遗忘的战场:临床能力如何评估?

真正的医疗水平体现在问诊时捕捉关键症状的敏锐度、手术台上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这些能力恰恰无法通过选择题展现。国际医学教育界推崇的床边考核(如OSCE)要求考官直接观察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从病史采集到治疗方案制定全程评估。我国部分医院试点类似模式,由资深医师在真实诊疗场景中评分,但推广面临人力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阻力。讽刺的是,当“标准化”成为行政管理的便利借口,最该被标准化的临床技能反而沦为形式化考核的牺牲品。

扭曲的激励:当考试异化为终极目标

职称考试催生出畸形的备考生态。有调查显示,三甲医院医师平均每年花费200小时刷题,相当于减少1.5个月的临床工作时间。更严峻的是,考试内容与临床需求脱节:某省副主任医师考试中,“分子生物学机制”占比30%,而基层最需要的慢病管理、医患沟通技巧仅占10分。这种错位导致医生将精力投向“高分低能”的应试训练,而非提升实际救治水平。正如一位急诊科主任的尖锐批评:“我们培养了一批会写SCI论文的医生,但他们连休克患者的静脉通路都建不稳。”

破局之道:重建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

改革需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包括:

  1. 分层考核机制:对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采用差异化标准,后者重点考核手术成功率、疑难病例解决率等硬指标;

  2. 动态档案管理:建立医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临床能力数据库,整合患者预后数据、同行评议等多元证据;

  3. 模拟实战评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出血、多器官衰竭等高风险场景,测试医生的应急决策能力。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医学价值观的碰撞——当我们将医生简化为“答题机器”,医疗系统终将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如特鲁多墓志铭所警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永远无法被标准化试卷框定。